更新时间:2019-12-23 11:56点击:
八年前冲击纳斯达克未果的凯赛生物,近期被曝出“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的消息。与纳斯达克上市相比,国内科创板的要求更为严格,从公开资料看,凯赛生物的部分数据尚存疑点。
从纳斯达克撤回,外资创投受影响
凯赛生物前身为成立于2000年的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今年8月27日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凯赛生物。该公司是一家工业生物科技产业公司,主要生产项目包括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根据公开材料,凯赛生物自2016年来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长链二元酸,可以推定其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尚未量产销售。
据投中集团数据,纵向上,在进行公开市场资本运作之前,凯赛生物做了不少“功课”,共计进行了四轮融资。其中,2006年5月,获百奥威达(中国)主导,HBM生物基金、新宏远创投资基金、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2600万美元融资,11月,获第二轮52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有高盛、崇德资本、GM Investment、新宏远创基金以及百奥威达。2007年10月,凯赛生物完成融资规模为13542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一年之后,获第四轮融资,规模达7300万美元。
在上述四轮融资背景下,2011年7月20日,凯赛生物向美国SEC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CBIO,拟发行每份折合3股普通股的690万股ADS,发行价区间为12-14美元,计划募集资金8970万美元用于研发和产品商业化,扩大产能,建造生产设施和加强研发部门研发。
然而凯赛生物该上市计划未能如愿,仅过去一年就宣布撤回。原因何在?
凯赛生物副总裁张启先曾表示:“海外投资者给我们的估值太低,价格杀得很厉害,我们计划每股15美元之上,但他们杀到了不到5美元。”因此,他们打算推后上市。凯赛生物也曾公开表示,鉴于市况转差决定暂缓其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似乎其不能上市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发行价格问题。在其招股说明说中我们也注意到,当时凯赛生物正陷入与其竞争对手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重大知识产权纠纷之中。
凯赛生物撤回IPO,会对参与其中的创投产生影响。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琦曾对此观点表示认同,指出“海外上市受阻给外资创投带去很大的压力。”
冲击科创板,公开数据存疑
在纳斯达克失利后,凯赛生物调整了内部的股权结构,仅在今年,就发生了五次股权转让。目前,凯赛生物共有24名股东,其中拥有美国国籍的刘修才及其妻子、儿子注册于开曼群岛的持股平台CIB持股比例为31.43%,是公司最大股东。公司此次在科创板拟融资46.99亿元,发行股票数量不低于4166.82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发行后总股本为4.17亿股,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需要提交申请材料至纳斯达克上市资格审核人员,通过后即可注册上市。科创板虽然也是注册制,但与前者相比,科创板却较“严格”。凯赛生物表现如何?
根据凯赛生物向纳斯达克提交的招股说明书,2008年至2010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8亿元、3.0亿元与8.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88万元、-1224万元和-1356万元。而根据该次科创板公示的数据, 2016年至2018年以及2019年1至9月,凯赛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29亿元、13.68亿元、17.86亿元、15.8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5亿元、3.37亿元、4.68亿元、3.73亿元。
时隔6年,凯赛生物的营收和利润数据发生了“华丽”大转身,尤其是净利润从负数到过亿,其变化之大,值得深究。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官网披露,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
获得受理,凯赛生物此次在科创板拟融资46.99亿元,发行股票数量不低于4166.82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发行后总股本为4.17亿股,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招股书披露了此次募集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方向,以及2016—2019年9月止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
据其披露已经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项目包括生物法长碳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但报告期内生物法长碳链二元酸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8.19%,99.23%,97.97%,98.35%。
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凯赛生物营业收入2016—2019年9月分别为9.29亿元,13.68亿元,17.86亿元,15.86亿元;其中主营收入分别为8.5亿元,12.97亿元,16.2亿元,14.3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5亿元,3.37亿元,4.68亿元,3.73亿元;营收增长率较为平稳,但净利润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报告期内2016—2019年9月境外营收分别为6.07亿元,7.87亿元,9.78亿元,8.01亿元,占比分别为70.2%,60.22%,59.11%,54.95%,境外营收占比呈下降趋势
根据海关出口信息显示,凯赛生物2016—2019年9月长链二元酸出口金额数据分别为0.88亿美元,0.96亿美元,1.24亿美元,0.90亿美元。
根据以上公开数据显示,依据以上年度的汇率取平均高值推算出凯赛生物的外销营收占比2016—2019年9月分别大致约为为63.5%,47.4%,47.7%,40%,与凯赛生物招股书报告期内数据有较大差距,数据成疑。
凯赛生物招股说明书中显示2016—2019年9月长链二元酸DC单体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3.23万元,3.32万元,3.71万元,3.77万元。
根据海关出口数据信息显示,仅以2019年1--9月为例,凯赛生物二元酸出口数量为15363吨,按照凯赛生物公开平均销售单价3.77万元计算,销售收入约为5.8亿元,与凯赛生物招股说明书中8.01亿元数据差距较大,数据再次成疑。
我们看另外一组业内数据,全球长碳链二元酸市场总需求量按市场划分:
北美市场,总量约14000吨。
欧洲市场,总量约为21500吨。
日本市场总量约1000-1200吨。
其他零散市场约1000-1500吨
全球海外市场总需求量大致在38000-40000吨。
中国市场十二酸需求量约在12000吨,十三酸约在7000吨,总的长碳链二元酸市场需求在19000吨左右。
依此数据判断,海外市场占比总量在66%左右。
凯赛生物招股说明书中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9月境内市场营收6.5665亿元,按照其公开平均销售单价3.77万元计算,销售数量约为17400吨,以此推算其占国内市场份额约为90%以上。
我们再来看一组业内数据,目前全球规模化生产长链二元酸的厂商有四家,上海凯赛(招股说明书显示产能56000吨),山东翰霖(公开数据显示产量12000吨),德国德固赛(公开产量5000吨),日本宇部(公开产量3000吨),另外淄博广通(1500吨自用为主),凯赛又是如何做到境内市场占比90%以上的?
另外,据凯赛生物招股书中表述其用于生产长链二元酸的原料主要为石蜡油和煤变油,据悉其乌苏工厂今年开始使用煤变油为主要生产原料,今年欧洲某主要客户工厂发生设备腐蚀以及部分人员身体不适导致停产,疑为来自中国的二元酸原料所致,而此前一直使用石蜡油生产的长链二元酸十几年来未见发生此类事件,截止目前为止该欧洲工厂依旧处于停产当中。
时隔6年,相互对照,凯赛生物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数据实现了华丽大转身。但该等“华丽”变化的计算基础似乎并不牢靠,其真实性值得关注。特别是在长链二元酸专利长期陷于复杂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纠纷,产品目前已上升为民族产业、国家利益的高度下,更需监管部门、保荐机构股和投资者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