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1-10 15:13点击:
收视率造假机构的伎俩固然要批评,但如果没有电视台的同流合污与制作方的实质支持,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要是电视台与制作方对收视率造假机构进行两头围堵的话,这类“地下网络”早就不攻自破。
收视率造假的黑盖子正在被全面打开。根据媒体报道,本该以公平、公正的姿态进行数据调查并兼顾行业监督作用的“专业公司”,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拥有复杂操控手段的“地下网络”,每年从电视剧市场掠走40多亿元。这个“地下网络”同时也由独立于产业之外的中立方,变成了除制作方、电视台、广告商之外拥有强大话语权的潜在“第四方”。
《实话实说》第一任主持人崔永元曾有一句著名的言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如果当时这句话还容易被当成多少带有点负气色彩的媒体人言论的话,那么现在几乎人尽皆知的收视率买卖,着实是在用铁一样的事实来佐证崔永元言论的正确性。
收视率买卖是典型的行业内互害行为。广告主要求电视台保障收视率,电视台就要求制作方购买收视率,制作方因成本增加就抬升单集售价,电视台则抬高广告报价——除了进行收视率造假的公司,整个电视剧产业链皆成受害者。
由于整个产业链被潜规则渗透,电视业迷恋暗箱操作,倾向于急功近利,导致真诚创作的团队生产出来的优质作品被排挤,而所谓打通行业上下资源的相关企业则通过劣质产品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在揭开收视率造假黑盖子的同时,真相何尝不是水落石出——电视产业腐败才是收视率猖狂造假的土壤。
作为广告主与制作单位的衔接方以及作品的播出渠道方,电视台本应成为狙击收视率造假的第一道防线,但电视剧购销行业自身的腐败,反而对收视率造假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多家电视台采购部门负责人的案发,让电视剧购销猫腻大白于天下:电视台爱买“人情剧”,领导挂名“总策划”收钱,台长退休前连买四部“雷剧”……通过潜规则方式登堂入室的劣质剧,唯有购买收视率,才能维护各自的利益。也正是这个缘故,收视率造假方才有胆量狮子大张口,一集收视率就敢要出四五十万元的高价。
渠道与平台的腐败,必然带来内容制作上的走捷径与偷工减料。这段时间有关电视剧内容制作方面粗制滥造的信息频频被曝出,“收视率至上”不仅催生小鲜肉天价片酬,导致电视剧花在制作上的费用大幅缩水,还出现了“文替”、“光替”、“手替”、“抽替”、“饭替”等五花八门的替身,引来无数观众吐槽。
收视率造假机构的伎俩固然要批评,但如果没有电视台的同流合污与制作方的实质支持,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要是电视台与制作方对收视率造假机构进行两头围堵的话,这类“地下网络”早就不攻自破。
行业内人士爆料,媒体曝光,纪检部门介入,但收视率造假却一直未能得到根除。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根孱弱的“金线”因为捆绑了太多人进去,反而变得无比坚韧。
想要让收视率调查真正回归本位,单单要求调查机构独立客观是不够的,电视业也要正视问题,把腐败基因从行业肌体中全部剔除,让“用作品说话”成为唯一的行业标准,业界与观众才能重新看到真实可信的电视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