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8-16 09:17点击:
(原标题:22家区块链产业园剖析:八成不足2年,七成盈利靠政府补贴)
自2016年11月,全国首个应用区块链孵化基地在上海宝山区成立之后,在各地相关政策扶持之下,近3年来全国各地区已相继成立了20多家主流的区块链产业园。
全国区块链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如何?又是否得到了政策支持?
根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区块链产业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截至2019年5月,全国已成立(含在建)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共有22家,80%的成立时间不超过2年,且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区,其中浙江省和广东省各有4家区块链产业园区,并列全国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首位。此外,沿海城市区块链产业园数占比超六成,杭州、广州、上海三大城市区块链产业园数占比超五成。
从政策支持角度看,根据《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5月,全国共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贵州、山东、江西等12个省和直辖市发布了区块链指导意见,上海、杭州、苏州、广州、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为了吸引更多区块链企业落户当地产业园区,甚至专门针对区块链初创企业落户、企业经营、高层次专业人才落户、购房补贴以及生活补助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以2018年6月贵阳发布的《关于支持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为例,提出可以向合规区块链企业提供500万元补贴,同时对于在分布式账本、对称加密、智能合约等方面获得技术突破的企业,将提供200万元人民币奖励。
除了政策的支持外,产业基金的参与也是区块链产业园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根据《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5月,当前全国8个省市推出的区块链产业基金总规模将近400亿元。其中,产业基金规模最大的前五位分别是杭州区块链产业园(100亿元)、长沙区块链产业园(30亿元)、上海区块链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10亿元)、苏州高铁新城大数据产业园(10亿元)和广州蚁米区块链创客空间(10亿元)。
然而,对于大多数区块链产业园来说,投资规模较小、招商情况不及预期、依赖政府补贴等现象仍是尚未解决的发展问题。
《报告》显示,国内22家区块链产业园区中,规模在3万㎡以下园区数量最多,占比达到53%;其中1万㎡以下规模的园区占比为21%,1-3万㎡规模的园区占比为32%。规模在6万㎡以上的园区占比为26%,但这类区块链产业园区通常设立在其他综合型园区内,很难统计其区块链行业实际使用面积。从投资规模来看,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的区块链产业园区数量最多,占比达46%;投资规模在1-10亿元区间的产业园区占比为36%;投资规模
超过10亿元以上的园区数量最少,占比仅为18%。
由于行业发展尚处早期,82%的区块链产业园区的运营年限不足2年,且整体来看,当前国内区块链产业园区的空置率偏高,尤其是内陆地区的产业园区,由于缺乏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招商更加困难。截至2019年5月,国内区块链产业园中,有三成园区的空置率超过50%,但广州、青岛、杭州和上海地区的主要区块链产业园区招商进展较快,园区平均入驻率超过60%。
从盈利模式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区块链产业园区盈利模式较为简单且单一,主要盈利来源包括政府补贴、租金、物业管理和股权投资,尤其是前期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比较严重。根据《报告》中的数据,目前超过七成的区块链产业园区盈利主要靠政府补贴,超过六成的园区主要盈利来源靠场地租赁,还有50%的园区主要盈利方式靠股权投资和物业管理。
行业专家认为,从全国区块链产业园的发展状况来看,未来沿海发达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园区很有可能出现由产业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梯队现象,区块链产业园之间将从招商运营、资本支持、政策扶持和科研实力等维度逐渐拉开差距。
此外,由于区块链产业园目前尚处于热度较高的状态,除了已有的22家区块链产业园以外,福州、温州等城市仍在筹建区块链相关产业园。但从现状来看,当前大多数区块链产业园的招商和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区块链产业园空置率较高,未来的可能出现“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目前区块链产业园之间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也并不明显,只有少数区块链产业园正在向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的方向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