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网

产经行业的
探索与发现
更多行业干货分享,关注中国产经网Www.chinaice.cN

用“链子”串起脱贫路子——山阳县把贫困群众系在产业链上

更新时间:2019-07-18 13:22点击:

  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资金、没技术,普遍的愿望是“早养鸡、晚拾蛋”。支部领路、企业带动、能人挑头是山阳县产业扶贫的实招

11.山阳县络亿百药园_副本

山阳县络亿百药园

  “几次出门打工,人家嫌咱年龄太大,不给活做,还倒贴了路费。现在,瞅着养牛能挣钱,但没钱买小牛。”

  山阳县户家塬镇牛耳川社区武王沟组“互讲互评”会上,贫困户王怀文把自己的想法“随便说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刚一散会,参加会议的镇党委书记杨建峰就拨通了左自意的手机。左自意是陕西意发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养殖场在牛耳川社区,一年出栏5000多头肉牛。

  没过多长时间,意发公司的10头小牛进了王怀文的家,并创出“托养”这种饲养模式。当了“牛保姆”的王怀文很忙,也赚到了钱,10头牛给他带来31600元的净利润。

  在牛耳川社区,像王怀文这样赚了钱的有20户,“托养”了290头牛。

  2018年年关,一场非洲猪瘟席卷全国,山阳县市场上生猪毛重降到了5.5元/市斤。

  城关街道办官坊村贫困户余小军饲养的20头肥猪到了出栏的时间,猪价低不说,还没人收。栏里的猪整天要食吃,眼看成了“赔钱货”。

  “互讲互评”会上,余小军“倒苦水”的同时,参会的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巩学庆的“求助”短信发到了辖区内肉制品企业负责人处。

  会还没结束,收猪的车辆到了余小军的养猪场,毛重一市斤卖到了7元的高价。

  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资金、没技术,普遍的愿望是“早养鸡、晚拾蛋”。支部领路、企业带动、能人挑头是山阳县产业扶贫的招数。

  把贫困群众带动起来

  一公斤粗品胆素钠3.8万元,提纯后变成40万元每公斤。这么贵重的心脑血管药品原料来自哪里?猪小肠。

  山阳县城关街道办58岁的贫困户李来田已经“摘”了3年半猪小肠,他清楚知道,每1000根猪小肠的内膜可以加工成一公斤粗品胆素钠。他更清楚,自己每月4000元的工资,不算是高薪,有的工人一月能挣6000元。

  让“下水”卖出黄金价格的是山阳恒瑞肉制品有限公司。大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前端的养殖户,中端的务工人员可以“雨露均沾”。

  山阳县启动“三带三创”“百企联百村带万户”等精准扶贫模式后,恒瑞肉制品有限公司出了不少力。

  恒瑞与30个贫困村签订了生猪毛重每市斤7元的收购保护价,带动了1200户贫困和非贫困户从事生猪养殖。

  去年秋冬,非洲猪瘟来袭。成品肉卖不动,生猪毛重已破5.5元,按合同收购肯定要赔钱。

  “听说有的散户担心赔钱,已经打算出售能繁母猪,准备转行。我让公司的三辆收猪车,挨村入户去收购出栏的肉猪,价格按之前约定执行。”山阳恒瑞肉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保存说。

  4个多月时间里,恒瑞“倒挂价”收购了15672头生猪。这期间,城关街道办葛条村贫困户张军智卖了17头猪,发出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赞叹。

  恒瑞值得称赞的不仅于此。

  在法官镇等10个移民搬迁小区里,建起“肠衣护套加工厂”,安置500多人就近就业。企业吸收高坝镇黄土凸村100户贫困户户均5万元产业贷款入股企业,每年给贫困户分红4000元。捐资助学11名贫困大学生,直到大学毕业。

  “企业享受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也要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责任。”在鲁保存眼里,这一切都是“该做的”。2018年,他被评为陕西省脱贫致富带头人。

14.法官镇法官庙村开展“互讲互评“

法官镇法官庙村开展“互讲互评“

  曾在村上当过6年会计的左自意,在外修了24年水电站,带着千万资金,打算回村创业。

  水电站被业内称为“现金奶牛”,老左回到户家塬镇牛耳川社区,准备饲养肉牛,贫困的村民称他为“牛人”。顶上“牛人”的高帽,左自意干事也不含糊。

  长期雇佣的42人,除了清一色贫困户,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老弱残。竹园组59岁的贫困户闫良眼患白内障,到处务工没人要。爱人患精神疾病,儿子智力低下,岳父偏瘫,数来数去,他是家中的顶梁柱。

  “老板一个月给我发2700元,中午还管一顿饭,特别是一年发的两套工作服,我吃席的时候才舍得穿。”闫良说,一年3万多元的收入,支撑起了他的家。

  左自意的陕西意发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和周边20个村1500户村民签订了5000亩青储饲料收购订单。

  卖青储,夏天的小麦不用等到完全成熟,可以早收20天,秋天的玉米不用等到干粒,也可以提前20天,一季庄稼变成了两季。村民一亩地的纯收入达2500元,是之前收益的5倍。

  为了鼓励贫困户在核桃、板栗林下套种苜蓿,对外收购鲜苜蓿2毛一斤,本镇的贫困户3毛一斤。

  周边不少农户从事榨油行业,大量的核桃、芝麻、油菜籽废渣没法利用,左自意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请了5名教授,搞有机肥加工。2018年,8000吨有机肥出厂,给自己带来不菲效益的同时,也让农户们的废渣卖出了400万元。

  牛粪堆积多了,变成环保问题。牛耳川移民安置点326户搬迁群众,上楼了,做饭的柴火成了问题。

  把这两个问题打包解决的是户家塬镇党委书记杨建峰。意发生态农牧有限公司负责建沼池,政府负责修管道,沼气价每立方2元钱,比市面上的3.8元便宜近一半。

  2019年9月,牛耳川移民安置点就能用上清洁能源。

  把组织功能发挥出来

  “让有劳动力的村民就近就业,让弱劳动力的村民有事干,让无劳动力的村民有收入保障。”板岩镇曹家寺村党支部书记姚自国说,党组织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幸福上。

  曹家寺村干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7年秋,村里将120亩闲置的集体土地整理后,引进山阳天竺绿化苗圃有限公司搞花卉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2万元的租金。村集体以道路和基础设施入股企业,每年分红10万元。村里还将3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入股企业,每年分红2.4万元。

  集体腰包鼓起来的同时,村民的腰包也在鼓。天竺绿化苗圃有限公司吸收近70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务长、短期工,仅2018年,就发放劳务工资40多万元。

  “村集体有钱后,想着为村里50多位‘老、妇、残’弱劳动力寻个事干,增加她们的收入。”来自县财政局的曹家寺村第一书记储德忠说。

  2018年5月,在对旧“村部”粉刷整修后,引进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用随处可见的稻草编织婴儿摇篮、草垫、草鞋等。

  在充满欢声笑语的编织间里,64岁的汪茂凤编得格外认真,她目前还是新手,一个月能挣六、七百元。对她来说,已经不少了。

  曹家寺村从县上争取来160万元,建成0.23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年收入16万元中,12万元用于偿还建设资金贷款,剩下的4万元分给村里28户无劳动能力者。

  曹家寺村是板岩镇的一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周边5个村的342户村民陆续入住。去年的一场“互讲互评”会上,从山里搬下来的村民提出,住进楼房后受房屋空间限制,办理红白事很不方便。

  群众有所需,支部有所应。村里将一处闲置的集体房屋进行改造,成立了喜事会。不到一年时间里,村民已过了近50场事。

  2019年春节过后,山阳县十里铺街道办的隆孝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西安租赁的裁缝铺转租出去,留在家乡打工。

  让隆孝英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孩子上初中了,需要家长陪伴。另一辅助因素是,家门口开了工厂,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

  2018年6月,十里铺街道办利用高一社区集中安置点一楼的空闲门面房,招来商洛思友实业有限公司,做服装加工,为的是解决搬迁来的354户贫困户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