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1-17 16:38点击:
耕地镉大米事件、常州学校事件……众多“毒地”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土壤污染。其中,农业领域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加重,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
今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受其影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始提速,特别是农业耕地土壤的修复产业逐渐步入了快车道。不过,由于小企业众多,低价竞争严重,土壤修复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业内专家呼吁,要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各方法律责任。
“确实有很多机会,包括土壤调查、监测、评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整个产业链条都有机会。”湖南泰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典军表示,不过,也没达到媒体所说的“上万亿”的市场规模,目前也就是几十亿,逐步在往上走。
此外,跨界资本进入的也越来越多。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表示,跨界进来的有去产能领域的水泥、钢铁、房地产企业,以及相邻领域的生态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桩基、水文地质、工程机械公司,还有传统环保产业的水、气、固废、环评、监测设备等企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土壤修复行业的从业人数已经从2000年的不到1000人,增长到2016年9月的1.2万人,从业单位也增加到2000-3000家。
增长迅速,也让土壤修复企业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据国信证券环保首席分析师陈青青统计,2015年以来,重点的60家环保公司进行了150多起收购,平均估值在12倍左右,但是土壤修复企业的估值普遍都在20倍以上。产业发展加速,在曹典军看来,与“土十条”有很大关系。
“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进入了这个行业,前期的发展速度其实并不快,很多企业觉得风险较大,迟迟不敢进来。‘土十条’的发布实际上是一个信号,降低了政策的不确定性。”曹典军告诉记者,“‘土十条’是一个节点,标志着土壤修复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土十条”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例如,资金来源一直是业内比较头疼的问题,“土十条”发布后,中央财政和环保部联合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第一年资金额接近100亿,主要用于推动落实“土十条”的一些任务,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相比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缺乏明确、稳定的商业模式。但在曹典军看来,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商业的逻辑是高风险、高溢价,稳定也意味着机会的丧失。
“土壤修复本来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但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门槛很低的行业,有很多规模较小、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从业,结果使得很多土壤修复实际上不是污染治理的过程,而是污染搬家的过程。”曹典军向记者表示。
泰谷生物(股票代码:430523)是国内较早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土壤修复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多年来凭借“长株潭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和湖南“VIP+n”修复治理技术模式标准化示范片项目的丰富经验,已在农业环境修复领域开始发力,凭借其多年深耕在生物农业领域经验,在土壤修复、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土壤修复模式。泰谷生物倡导农业修复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路线,不但要治理修复土壤环境,并且要恢复土壤地力,构建土壤微生物环境,增强土壤自我修复完善功能;不但要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并且要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因此,泰谷生物凭借其核心的生物技术和推广理念,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生物修复技术产业化的有力推动者。
随着“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高效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的落户泰谷生物,将进一步助推泰谷生物“农环修复”的产业布局,将企业的发展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为真正开启农业环境修复产业的新时代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