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0-15 13:10点击:
曾任桐乡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
高庭栋为桐乡交通发展送上手写祝福。
交通是城市跳动的脉搏,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回望过去70年,桐乡交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快速发展,道路面貌日新月异……
高庭栋,桐乡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曾任桐乡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扎根交通事业30余年。从“运河时代”到“公路时代”再大步迈向“高铁时代”,对于这位老交通人来说,每一次跨越,他都印象深刻。
翻阅着曾参与编撰的《桐乡交通志》,桐乡交通的发展历程在高庭栋的叙述中缓缓拉开。
汽车跳一跳,桐乡就到了
桐乡地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悠长的运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桐乡人。
在高庭栋的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桐乡有不少轮船码头,去乌镇、海宁硖石等地都要坐船。当年,水路是两岸民众出行最主要的选择。“我媳妇在乌镇,平时我去乌镇光是坐船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当时小船的摇橹声和机动船的轰鸣声成了老一辈人的集体回忆。
彼时的桐乡,在公路建设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人们出行全靠一双腿。高庭栋回忆,“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样的形容在那个年代并不夸张。“道路多是羊肠小道,一到下雨天,大人小孩外出都得穿上雨鞋,裤腿挽得老高,深一脚浅一脚,满是泥巴……”高庭栋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的家就在桐乡汽车站原址附近,也就是现在梧桐大街电信局的位置。“那时候哪有那么多车,路都不多,就更别说车了。”他说。
1976年,高庭栋退伍回来,被安排在了桐乡汽车站工作,成为了一名站务员,离家不过几分钟的路程。“可能我与交通就有着一股说不清的缘分吧!”兜兜转转间,高庭栋回到了自己的“家”。
如今,市区公园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你不会想到,这条路在当时被称作“杭枫公路”,是320国道的前身,也是上世纪70年代桐乡境内唯一一条与外界相连的三级公路。高庭栋说,因为路少的缘故,刚上班时车站班车也不多,站里只有八九个工作人员。
当时,在桐乡范围内,跑过较远镇街的公交车司机都有过夜的经历。“现在,我们去任何一个镇街,公交车定时出发,一天内想打多少个来回都成。你无法想象当时公交车司机去了洲泉,还得在那里过夜。一是没车回不来,二是得赶着开第二天的早班车。”高庭栋说,“当时车子班次少,路也不好,群众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汽车跳一跳,桐乡就到了’。”
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伴随着改革开放,桐乡的公路建设迎来了新高潮,脚下的路开始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交通部门这几年,高庭栋见证了桐乡道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桐乡第一条县道公路正式通车,这是一条从原同福乡新农村村到洲泉的公路;上世纪80年代末,桐乡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公路……“虽然当时的公路只有3米多宽,但是对于居住在西部的老百姓来说,带来的便利可不止一点点。”高庭栋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条县乡公路通车后的场景。
历史车轮向前,带来的不仅是公路的变迁,还有公共交通的发展。1989年,桐乡汽车站拟重新选址扩建,而高庭栋也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到新站的建设中。“当时前期共选定了3个点,现公安局交警大队、老东门车站、还有一个就是振兴中路。”高庭栋回忆道,经过一番考量最终选定在了振兴中路。
当时振兴中路已经算是郊区了,建造前周边全是农田。31亩土地要填埋需要大量的泥土,“真的是东拼西凑,听说哪里在做工程有多的土我们就赶紧联系。”说起当时建设的场景,高庭栋依然历历在目。
既然是新站,自然在设计上要更高大上。为此,高庭栋和团队专门前往宁波、桐庐等地学习取经。或许你不知道,“桐乡站”这几个字来自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之手,“为了这3个字,真可谓是‘三顾茅庐’,沙老师也是看在我们一片诚意的份上才答应的。”说到这里,高庭栋的嘴角忍不住上扬。
车站如火如荼地建造,但是高庭栋却注意到,当时振兴路只建造到了与公园路的交叉口,老百姓到车站还是不方便。“路得延伸,必须得延伸……”在这个问题上,高庭栋没有丝毫地退让。
正是抓住新站建设这一个契机,振兴路开始往东延伸,桐乡汽车站也顺利地“搬”到了振兴中路2号,于1991年10月1日启用。车站更大了,班次更多了,人们出行更方便了。不过10多年的光景,这个原本位于城区边缘的汽车站周边,成了桐乡另一块商业繁荣地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旅游包车市场也兴起了。“站务员可是最初的导游呢!”高庭栋的这一句话让记者不禁感到惊讶。原来当时站务员随同包车旅客一同出发,还充当业务上的导游规划路线。现在想来,这不就是旅行社的雏形么?
交通发展不断“加速跑”
1998年,桐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1998年,沪杭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桐乡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其后,申嘉湖高速、练杭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全线通车,桐乡的百年铁路梦终于得以实现,桐乡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对于高庭栋来说,他是桐乡交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几十年来,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桥变多了,路变宽了,生活越来越好,这都是和桐乡的发展分不开的。”
2009年,在交通岗位上坚守了30余年的高庭栋准备退休,而这时他又接到了一项“重任”——编撰新版本的交通志,“编撰交通志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必须以百分之百的态度对待。”
为了尽可能收集素材,高庭栋和同事千方百计地去档案馆抄材料,找当事人咨询……6年时间,高庭栋收集的素材堆了整整一书桌,还得从冗杂的资料中挑选,用他人的话来说,高庭栋不是在找素材的路上就是在办公桌上整理素材。
6年时间,参考翻阅了30多年的档案资料,高庭栋与同事共同完成了新版交通志。该书共分6篇32章154节,总计62万字,宏观真实地记述1986年至2010年期间,桐乡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桐乡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